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,已经40年过去。抱着对 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向往,千万莘莘学子在高考这个改变中国的“指挥棒”下,努力奋斗,并成长,成才。
与此同时,伴随着教育产业化的进程,高考产业也早已成为了利益丰厚的大蛋糕,每年千亿规模。无论是学子、家长,还是学校、培训机构,每个人都是高考产业链上的一环。
新金融记者 曹晓龙
成本高涨
上世纪70年代一本练习题,一碗绿豆汤,高考花费5毛钱;80年代考前买套好文具,花费10元钱;90年代买复习资料,喝妈妈熬的鸡汤,花费350元;本世纪00年代请家教、租宾馆,高考花费5000元;10年代请一对一补课、订营养餐,租学区房花费4万元……
虽然放到具体个例上,上述花费并不完全准确。但一个事实是,40年来的高考之路,成本越来越高。
高考被视为人生中第一场重要的选拔赛,而大学文凭也被当成了社会职场的敲门砖,含金量高低,则显得尤为重要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为了孩子在高考中能取得更好的成绩,投入也就越来越大。而这也衍生出一系列生意。
“80年代末以及90年代,高考最主要的支出也就是教辅资料,进入2000年后,支出就开始暴增,家教、课外培训等系列产业开始出现,并高速发展。”有教育培训人士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,一个很直观的变化是,现今,高考已从“一个人的战斗”变成“全民战争”,从“一次升学考试”演变成全民的消费,继而形成一个产业,从高考前,再到高考后,都涵盖其中。
据不完全统计,这个产业包括教辅资料、家教、辅导班、保健品、高考期间酒店、高考移民代理、高考志愿填报、谢师宴等等,这还没算上学区房。
高考经济这个蛋糕,掘金者众。
2013年,作为对市场的试探,一家在线教育创业公司开始为高中生提供一款免费软件,来帮助他们准备高考。这便是猿题库的雏形。
“出乎我们的意料,有大量的中学生下载并使用我们的软件。”猿题库创始人李勇曾说道。
在看到商机之后,猿题库缩减产品线,收缩下线其职业类考试产品,除了公务员考试产品外,更专注于K12领域,最终目的便是服务高考。
这是线上。
线下的教育培训机构,则早早就开好了高考冲刺辅导班,以及各个阶段的培训。此前备受外界热议的学而思,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。
学而思,后更名为好未来,目前市值百亿美元,是中国最大的培训机构之一,主要培训对象为中小幼课外辅导。其中,学而思以起家的奥数培训尤为出名,其奥数培训班经常出现“一位难求”的紧俏态势。
在最初的时候,学校会相对倾向于获得奥数奖项的学生。2012年,教育部出台文件,叫停奥数培训。奥数作为高考加分项,和其他奥赛科目一起,直到201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取消。
产业变迁
家长、学生围着高考转,产业更是如此。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,产业各方也不断调整。
从2003年开始,个别学校开始尝试以自主招生的方式选拔学生,通常,通过自主招生方式进入学校的学生在一些能力方面尤为突出。
每年3月,原本是全国各高校举行自主招生考试的时间,民间称之为“小高考”。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,渴望在这块战场杀出重围,决胜于高考之前。
且由于一般而言,高校的自主招生出题没规律,加之录取人数比例小,中学无法组织复习。教育机构由此嗅到商机,竞相追逐自主招生培训市场,形成了一场淘金盛宴。
不过在2014年12月18日,教育部负责人明确表示,三大自主招生笔试联盟取消,自主招生考试推迟到高考后的两周内进行。改革新政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高考。
这一产业才逐步降温。
围绕高考中的英语改革动向,也让产业各方紧盯。